泓泰

天府行之七 武隆天生天桥

admin
天府行之七 武隆天生天桥天府行之七 武隆天生天桥-第1张-游戏信息-泓泰

原创 何永利 带走一片云彩


3月 5日,是学雷锋的日子,而重庆没有一点迹象,甚至都没有见到标语,看起来,与湖南不一样,这座城市对这个日子并不太重视。按计划,我们要去参观武隆天桥与地缝,听听这个名字就够吓人的,上天入地,肉胎俗子若像孙悟空一样去阴阳界周游,无疑会是一种折磨。但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游历的过程,先体验一下也不错,说不定这里还是杨过和小龙女住过的地方呢。我便于忐忑中充满了期待。

从重庆北站坐K73火车,早晨八点开,票价24.5元,我们登车出发了。

天桥地缝坐落于武隆县,距离重庆市区有200多公里的路程,车窗里看到的两旁景色很美,一路上过山岭、穿隧道、跨深涧,遇河流,虽然感觉很长,但沿途风景如画,美得如火如荼,美得令人眉开眼笑。

快到涪陵时,列车开始沿长江南岸行驶,窗外是美丽的长江,江行山中,少了桀狂之色,显得清秀雄伟,非常壮丽。从涪陵往南,火车又行进在乌江东岸。美丽的乌江,山美水美,尤其碧绿的江水,要不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颜色是真的。



武隆是重庆的一个区县,位于东南部,处于乌江下游,在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东邻彭水县、酉阳县,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区、涪陵区,北与丰都县相连。北宋《寰宇记》记载,武隆“以邑界五龙山为名”。《武隆县志》记载,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分涪陵县置武龙县,县址土坎,隶属涪州,契合土坎为“五龙山朝拱”之地。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因武龙县与广西一县同名,改名为“武隆”,寓含兴隆之意。火车准点运行需2个小时15分左右,十点多正点到达县城。

初到武隆,举目四处风景,平淡无奇。这是一个在城市化潮流中跟风,没什么特色的小小山城,略显浑浊的乌江穿城而过,周围是绵延着的平缓的青山。

天桥并不在城里,需要坐车去城东南20公里的仙女镇。汽车站半小时一次车,车票每人8元。正欲前往,有个身材高大,面孔憨厚的汉子招呼我们:“坐我的车去吧,每个十元。”话音刚落,被四个唧唧喳喳的广东姑娘围住了,并邀请我们一起,因为车是八座,人不满,司机不会开车啊,于是,我们便结伴上车了。


强哥讲的天生三桥故事


重庆人很会与人搞关系,哪怕看起来是个讷言的汉子,从司机身上我深深得知了这一点。车行片刻,我问这位憨厚的司机:“师傅贵姓啊?”他头也不回的说了一句:“叫强哥吧。”我很差异:“看起来你最多才四十岁,怎么能称哥啊?”

他“嗨”了一声说:“这是我们武隆的规矩,见司机都叫哥。”

我“哦”了一声,便不情愿地叫了一声:“强哥”。

一车人轰地笑了,他却嘿嘿笑着称赞我:“你是个好同志,不过,我们这里的规矩,初次见面都要认识一下的,都要喊一声才对。”回了一下头,催身后这些姑娘:“都要叫哦!”

我这才知道他是在与我们玩笑,姑娘们你推我我推你,嘻哈笑着打闹着,他却故意绷着脸说:“要听话哦,我们这里很多高山峻岭。那都是藏妖精的地方,谁要是不叫,我就把她送到妖洞里去,给妖精当下酒菜。”

姑娘们听了更是笑个不听,有个姑娘大胆问道:“要是那么多妖精,还不把你们这里的人吃完了吗?”

他却不笑,一本正经地回答:“所以我们这里的小鲜肉们都吓的跑城里去了,剩下老头老太太肉柴,妖精咬不动,正等着你们来呢。”

姑娘们纷纷笑着,喊着:“不信!不信”。

他咳嗽一下,清了嗓子,然后用本色武隆话,一字一句咬牙切齿的念道:“ 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翙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塞啊——”



虽然不是川剧的什么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但拉了嗓子道来,竟也是高亢激越,尤若戏中的道白,尤其最后川人惯用的“噻啊——”调高八度,声音猛然回折,似是转了一圈半才落下,十分的动听,姑娘门笑的抱着肚子,你掐我,我指你,笑成了一团。

我知道强哥在逗大家玩,他念的是《西游记》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中的一段词。想不到看起来这样憨厚的汉子,竟是这般可爱,用此小小伎俩,瞬间和大家拉近了关系,成为了朋友,真是了不得。这在关系学上应该算是一种艺术吧。

笑声稍停,我对强哥说:“不逗了,我们人生地不熟,跟我们介绍一下景点吧”。

他这个时候笑了,笑得很灿烂,说:“好,先问你们一声,准备住几天?”我们回答:“一天”。“那就好说了,一天时间去看看天生三桥和地缝就行了,下午五点多和晚上八点多有返回重庆的火车。”

大家纷纷说好,他又说道:看你们叫我哥的份上,给你们讲讲天生三桥和地缝的故事吧。”



在大家纷纷拍手叫好的时候,他的故事开始了:

仙女山有个天生三桥,是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天生石拱桥组成,是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三座桥横跨在羊水河峡谷之上,石桥的跨度和距离峡谷底部均在百米以上。三座石桥将峡谷两岸的山体连在一起,形成了“三桥夹两坑”的奇特景观。石桥之间所夹的坑,也称为“天坑”。这是官方的宣传,可老百姓流传的故事却与这些解说不同。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是个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并没有三座桥,只有现在的天龙桥与青龙桥之间地面,和天龙桥上方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湖泊,以及现在的仙女洞和龙泉洞。湖水不管天干和暴雨,都永远保持在一个水平面,并且一样的清澈见底。除两洞一湖外,就是一个很宽阔平坦的核桃林,现在的核桃坝就因此得名。那时没有险奇的山崖和峡谷,人们到石梁子,就是现在的仙女镇来往自如。在这里居住着有一群汉、苗、土家、仡佬族人。苗族人早期住在一个的山洞里,就是现在的遗址热火洞,他们勤劳勇敢,靠着大自然赐予的万物,过着纯净和睦、与世无争的幸福日子。



有一天,东海龙王蔡帝云游天涯路过这里,对此地十分羡慕。决定将他的三个女儿,在次年的八月十五这天搬到此地。很快八月十五到了。零晨,核桃坝的天空热闹极了,锣鼓声、唢呐声震翻了天。只看到天兵天将打着龙灯,抬着三个花轿盘旋在龙桥湖的上空三圈后,闪电般的降落到湖的中间,就再也看不到什么了。

第二天,天空格外明朗,突然,龙桥湖烟雾缭绕,一条彩虹从湖中搭到仙女洞,三位仙女从彩虹桥上翩翩起舞跟了进去。从此,蔡帝龙王的三个女儿就住在这里。在宽敞、明亮、平坦的洞里,龙女们感到非常舒适。软绵的大坝就是她们的舞台,不时舞台还喷出一丝丝一缕缕云雾,缭绕在洞口上方,在阳光的照射下景色十分美丽。

春天,龙女们到林间欣赏和采集美丽的山花;秋天,龙女们就以山林里香甜的山果为美餐;夏天,龙泉洞是她们沐浴戏水的好地方,湖里是他们姐妹游泳的好战场,她们从蔡帝塘游到上游的龙门峡,就是现在洋水河,再返回;冬天,热火洞是他们最惬意的暖房。龙女们过着美好的生活。

有一年,核桃坝连续六十天烈日暴晒,农田里颗粒不收。有一位名叫朱炭匠的小伙子,平素靠烧炭和养鹅,后来养鹅的那片平地成了一个深谷,名叫鹅岩,鹅蛋后来也成了一个山堡名叫鹅蛋堡。心地善良的他爱莫能助,每天坐在林中哭。仙女们看见了,就去问,小伙子哀哀地给她们讲述了实情,仙女们笑着回答:“这还不简单嘛,叫我爹给你们下一场雨不就行了吗?”。小伙子急忙跪在仙女们面前问道:“您们是哪路神仙?如能呼风唤雨,救百姓,我们一定立个庙,年年供奉你们!”



等小伙子抬起头,却看不到她们的身影了,刹那间,只看到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顿时大雨顷盆。小子欢呼着,和百姓拥抱着,大声说道:“只要年年保护乡亲们,我的诺言一定能实现。”

人们在核桃坝建了一座“三王庙”,就是现在核桃坝的一个地名,老百姓年年去庙里烧香敬拜三位龙女。于是,一年又一年,核桃坝风调雨顺,乡亲们过着甜美的日子。

一天,朱炭匠到山林里砍柴烧木炭,又遇见了三位姑娘在林中摘山果。蔡帝龙王的大女儿看上了这小伙子,就经常带他到仙女洞一起玩耍,从此小伙子攀援悬崖绝壁的仙女洞,就像走大路一样去来自由。

一年过去了,小伙子把三个龙女带到自己的家里,乡亲们看到美如天仙的仙女,都称赞不已。这消息传到了当地豪霸的耳里,想霸占三个姐妹没有得逞,知道是神仙不能轻易得手的,就想法害她们。

心怀歹念的豪霸,请人砍来很多苦竹,买了一些桐油,据说无论是妖魔鬼怪,还是神佛仙人,最怕这两样东西,带领一帮人将敷着桐油的苦竹沿着蔡帝塘周围扔进塘中。

从此,仙女们再也没有到山上来过,只听见湖里轰隆隆的声音,一直持续了三个月。老百姓见不到她们,便又修了两座庙,一座名为中心庙,另一座名为龙王庙,天天到庙里求拜,但都没有求到三仙上山。

到了四月的一天清晨,风云突变,先是雷电交加,风雨齐鸣,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山崩地裂,一股巨大的洪水从湖里崩出,洪水带着三条巨龙向白果铺冲去,好心的巨龙不想给百姓带来灾难,就向白果铺的地下穿过,从龙水峡,也就是现在的地缝奔流直下。经过的地方成为了三座桥梁。



雨过天晴,龙桥湖再也不是湖了。百姓跑到湖底想找回仙女,可是看到的是三只很大的红色癞蛤蟆驱壳,背上还插着苦竹,仙女们就这样离开了人们。

朱炭匠伤心痛哭,爬到天龙的肚下,用木材搭了一个方框,以表纪念,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这一木框。后来人们就把天生的三座桥取名为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天龙桥与青龙桥之间的一个天坑取名蔡帝塘,仙女沐浴的泉水洞名为龙泉洞,居住的地方名为仙女洞。

如今,诺大的蔡帝塘缩成了一个小塘,水也不涨不跌,水里生长着约鸡蛋大小透明蝌蚪一样的动物。三位仙女来时的三个花轿和抬花轿的人,现在变成了巨石,就是现名的轿子石,一个留在青龙桥的桥头,一个在仙女洞洞前,另一个在龙宝塘。就是仙女留下来的天桥、天坑、地缝和巨石,让我们后人来遐想观赏。

有个广州姑娘痴痴地问道:“后来呢?”

强哥回答:“后来?没有后来,后来就是你们这些仙女来找自己的洞穴了。”大家“哄”地一声全笑了。

有个姑娘问到:“还有地缝呢,讲讲那的故事吧。”

强哥做了个鬼脸说:“地缝就是黄泉,那是阴间,我可不敢多说,阎王爷听到,会抓去割我舌头的。”

真有那么可怕吗?大家似乎被他的话镇住,谁都不做声了。




恰好,用了20来分钟,仙女镇购票处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与强哥再见,并约好下午回去还坐他的车,相互留了电话后,就相互告别了。


从进大门到下电梯


欲去的地方,查资料得知叫“武隆山”,可强哥与当地百姓都说,天生三桥在“仙女山”,是查错了,还是两个地方呢?资料依据是,公元1458年(明天顺二年),明英宗命大学士李贤等编著《大明一统志》,书中称,武隆县核桃乡境内有一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

武隆山,这个甚至让武隆人至今感到陌生的名字,隐藏在书中,一个恍惚,就是近600余年。大家耳熟能详的都知道,武隆县“七山二水一分田”,桐梓山、落鹰山、仙女山、白马山、弹子山五座大山,沟壑纵横,山山相连,那么,这个没有其名的“武隆山”在哪呢?

在售票处一个牌子上介绍:清末《重修涪州志》记载:“仙女山上石洞深邃,相传有仙女住此”。

仙女山家喻户晓,但武隆山没有人介绍,甚至不知道,我想,或因《大明一统志》纂修的时间仓促,参编的人员多又杂,使之地理错置、张冠李戴、以无说有,似有说无,就算是一部皇家的典籍,也撑不住时间的诟病和历史的分检。武隆山是子虚乌有的,只是空坐在《大明一统志》里,等待着冥冥之中的昭示呢。



说白了,所谓皇家记载的武隆山就是仙女山,而这样的谬误没人去纠正,以至于历史书籍中武隆山有盛名,而仙女山却默默无闻,这样的认知耽误了仙女山的开发历程。

历史的真实是,百姓认知的仙女山,最终揭开了旖旎逶迤的帐幔,剥离了山瘠土薄的褴褛,羽化了石枯矸瘦的煎熬,穿越了林森木秀的掩映,跌宕在一千二百米的海拔,笑撼浩浩荡荡的乌江故事中。

这里的票价,似乎有点看季下菜碟的味道,3月—10月,135元/人;11月—次年2月,是淡季,95元/人。门票中包含40元中转车车费,还有天生三桥出口有去地缝的观光电瓶车车,15元/人,当然,也可以步行。

买票后,大巴车把我们载到天生三桥的入口,一个8米高的变形金刚模型出现在眼前,大黄蜂很逼真,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4》的模特。顿时,我有了一种穿越到电影里的感觉。

在一个残缺的天然石柱上,竖写着“天生三桥”四个行书蓝字;邻旁一块不规则巨石上,有个地理标志,下书“《变形金刚》外景拍摄地”、“武隆.天生三桥”;近旁山壁上还有英文关于天生三桥的介绍。诸多的名标,取材简单,虽是石面粗糙,残崖采取,但有着一种跨越历史的沧桑感。



进入景区,还要往下走700多级台阶,只见林森木秀、峰青岭翠。两边青草,野花,树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远眺看去,山山相连,连绵起伏。脚下的这条小路,前方已经如缕缕飘带,消失在绿水青山之中。幽深的峡谷中,升腾着神鬼莫测的氤氲山气,如神奇的轻纱帷幔,精致而婉约地绘成了一副山水画卷;粗旷的山峦,敦厚的小路,别样的情趣,万般风情,不知是人在景中走,还是景随人流动。

观览天生三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悬崖玻璃眺台,距离天生三桥景区入口300米,价格为20元和30元两种。购买了天生三桥景区门票的游客只需另付20元,单购买悬崖玻璃眺台票则需30元。

因此路下山艰难,加之我有恐高症,故我们未选此路。据说,该眺台位于天龙桥北部,海拔约1200米,向外悬挑11米,长26米,距离悬崖底部垂直高度为280米,可同时通纳300人。眺台每块玻璃达6平方米,而三层夹胶玻璃才5厘米厚,整体单块面积达286平米。

据数据说,单块玻璃承重达3吨,可俯瞰天生桥群的雄姿,自从有舞者在悬崖玻璃眺台跳起优雅芭蕾舞后,眺台就有了“空中芭蕾”的雅号。想着站在平台上隔着玻璃向下望,是高约200多米的峭壁,焉能不头晕目眩啊,所以,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二个途径是我选择的路径,沿着玻璃眺台旁的游道继续往前走,不远,就看到了“360度垂直旋转式全景观光电梯”,该梯是德国制造,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垂直旋转式”设计,外部为透明玻璃,在升降过程中,可进行270度全景式观光,运行高度135米,总高度为147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观光电梯之一,每天可运载2.6-3万人。



电梯下降过程中,四周的特殊地貌,给我以极大的震撼,如刀砍斧刻一半的山壁,以及周围山峦、树木、野花,藤蔓交织在一起的的绿色、蓝色、白色,令人喜形于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我恐高,加之下降的速度有点快,双脚有点发抖,六神无主,本来想拍照的手开始哆嗦,所以,别说举相机了,只有紧紧的握住镜头,放弃了这大好景色。

最后,电梯把我们带到这个天然塌陷形成的天坑底部,站在谷底,像是站在了另一个世界,山崖环立,林木苍翠,感觉从嘈杂喧闹的现代都市,猛然跌入到神秘静幽的原始自然风貌中。竟似完成了一次与世隔绝般的穿越。

身旁景色让我震撼,环视四周,像是坐井观天。峰表岭翠、悬崖万丈、壁立千仞、我喜欢这如刀削般的硬朗线条。绿草成茵,修竹摇曳、飞泉流水,以山、水、瀑、峡、桥,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画卷。

探头向下望去,可以俯瞰到比这里更深、更低,郁郁葱葱的谷沟,一条狭窄的栈道,在岩壁间曲折回环着时隐时现,最后被被地缝吞没,深入地心的深处。


天龙天桥


顺阶逐下小径,木栏转折,七拐八弯的不知走了多少级石阶,眼界兀然开阔了起来,不过坑底还在下面,是陡峭的山崖有一圆洞穿过,有近两个篮球场大小,一座高大雄伟的石拱桥,就这样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造就了。

这座天然桥呈青灰色,上面斑驳突兀,坑坑洼洼,高235米,厚150米,平均拱高96米,宽,147米,横跨在300米长的峡谷两岸,莽莽苍苍,气壮山河,犹如云起龙骧、飞龙在天,故他的名字叫“天龙桥”。

扶着栏杆一步步走了进去,山洞虽然很大,但很乱,基本没有平地,到处是横七竖八的石头,当然,还有些沟壑与碎石堆,像是山的遗骸躺着睡觉,可能它们横陈了几万年,亦可能是山洞刚经风化掉下的遗物,或者是人为的破坏所至,但桥不倒塌,就有了生存的寄托,就有了观瞻的可贵,就能为人类挣钱。



仰首回望,我看到了挂在悬崖上的电梯,它刚送我们下山,那曲折了十几道弯的木栏小径,拼命扭动着身躯,紧紧追随着我们来到身边,仿佛是悬崖电梯伸下的一只长脚。

洞内阴风习习,呼呼作响,股股气流穿洞而过,发出鸣震。桥洞甚是宽阔,高大厚重、磅礴气势,石壁上突出的一块巨大白色岩石,细看鼻长眼凹,两张巨耳扑扇,活脱脱一只摇头摆尾的白像。

佛家信徒知道,普贤菩萨的坐骑就是六牙白象;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

石象是武隆山的哑语,天地万法,一象乘之,陪同那些曾被海水冲蚀的年轮,书卷般的静穆,历史般安谧。此白像守山洞以逾万年之久,便可知山洞的造化如何了。



桥下有两个穿洞,“桥柱”支撑桥体,并将“桥洞”一分为二,左(南)侧的穿洞称为迷魂洞,洞底高出右(北)侧穿洞120米。洞壁有大量的破痕、窝穴及溶孔等水流活动的痕迹,其实,也可以把两个洞看做是还没有发育好的天生桥。

当年,伏流曾从左穿洞流过,后来龊弯取直改道为右侧的穿洞。成为为蜂窝状的大小山洞。另一个穿洞,不如迷魂洞曲折回环,但更大、更恢弘,中间一条小溪逶迤而过。天生桥的雄壮,与溪流的温婉完美地交织在了一起。

同样,穿洞壁上也布满了青苔。头顶时时处处都有小水珠滴下来。旁边山壁上点点苍苔上,正是一处处小泉眼,撒珍珠一般往下流,这些热血一样的水滴,可以与游人一同在天坑底上仰视苍穹,获取来自上苍赋予灵魂的滋养,可以融聚从大山深处奔涌而出的甘冽,与游人一起濯洗生命成长的污垢,放牧驿动心灵的纯净。在这里,山与水,就是灵与魂。



在穿洞中抬头望,上下左右都是平整的灰色岩壁,像一座未经修饰的大礼堂,能容下几万人不成问题。广阔的穿洞里有些阴暗,带着几分神秘,不由得让人猜测这洞天福地是怎样形成的。

这天龙桥不仅高峻壮丽,还复杂多样,充分展现了武隆天生桥的魅力,天龙桥下另有天生坑,坑内又生洞,且洞洞相连恍如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迷宫,令人倍感神奇。

幽谷高桥,仰望观之,深的显得愈深,高的愈高,四处只有流水声和赞叹声。面对规模如此宏大,形象如此逼真的天生石拱桥,瞬间,感到大自然无穷的神奇与恢宏力量,只能叹为观止,叹眼前之雄伟,叹眼前之壮观。山连着桥,桥连着山,山即是桥,桥即是山,桥护卫着坑,坑依偎着桥,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嵯峨险峻,气势磅礴,使人回肠荡气。

据说,天龙桥天然的就像人建造,曾经有一位桥梁专家参观后说:“我造了一辈子的桥,都没有造出这么雄壮美观的桥来!”重庆本来就有桥都的美誉,可以说天生三桥的魅力绝不低于人造的桥。



观景台上,有很多穿绿衫的人,身旁有很多竹杠绑着的椅子,这种交通工具叫滑竿,是一种用竹子做人工抬的“轿”,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游客,通过两人抬的形式游览景区。这些底层的 “滑竿师傅”,有时候一天也接不到一个坐滑竿的游客,生意非常难做。

因为无人叫活,买卖不多,他们结伙站在木栏杆旁向下看景色,并不时的交谈着什么。我问身旁的一个彪形大汉,他长的与天龙桥一般威武彪悍。

“干这活累不?”“不累撒,习惯了哦。”

我接着问他:“你们整天这样站着空等,能挣上钱不?”他诚实地回答我:“么事撒,就当耍子撒。”

“坐一次滑竿要多少钱啊?“我问他,他直爽地回答我:“ 80至200不等哦,价格撒子好说。”


我又问他:“看你们穿统一服装,山里抬滑竿还有人管吗?”

他回答我:“有的啊,要经过专业培训撒,没有证是不能抬滑竿的撒。”

“那培训要钱吗?”“龟儿子的,肯不要钱撒,每年都要检验撒。”

我明白了抬滑竿人的不易,他们是凭力气吃饭的人,即便这样艰难,纵是走遍悬崖,也挣不了几个钱;同时,也懂得了管理者的制度,那就是剥夺你天然的力气,有什么都要用钱来说话。

我似乎听到了他们抬着滑竿行走时急促的呼吸,那是力量的承重,岁月没有让他们停下脚步,只好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天生三桥的抬滑竿人,没有一声豪言壮语,无一句表白,然而到过这里的人,谁能忘记那道绿色的流动美呢?

与他招了招手告别了,台阶顺着堆积在地上的石块,曲折往下延伸。坡度甚大,回环曲折,非常难行,就在此时,我突然发现天悄然下雨了,雨丝织成细细的网,茫然然铺满了天空,但由于谷地风大,飘的斜斜地似是飞花,然后慢慢地落地,仿佛怕惊动了什么人。



突然,发现岩壁上刻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飞龙,旁边嵌刻着“天龙桥”三个篆体字,甚是威严,它是不是这个山洞的管理者呢?

飘飘的雨丝打着旋儿,怎么也不敢淋湿这幅图画。我心想,这天龙桥是武隆山生命的肌理,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箴言。也是羊水河命运的诠释,更是“武隆”与众不同的隐喻。天懂道理,雨惧权威,万物生灵皆是如此啊。

然而,人类饕餮,欲海无边。随心刻一条龙,叫天龙或者什么都可以,去指派它们管理这些生灵,可能以为很有用处。但是,刻在石头上的东西,不如刻在心里的好,刻在心里的东西,人 会真的畏惧,甚至无须利用金钱去达到管理效果,这样,人才会感谢上苍的恩泽和赠与。我真的不明白,人类劫掠了自然,难道还要再去劫掠自己的子孙么?


天福官驿


听人说,这里是什么“喀斯特地貌”,不甚明白,打开手机查网络,它的定义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而这些特殊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因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这下终于明白了,这天桥与天坑,是由于地下水将地面山岩腐蚀成空洞,最后引起塌陷造成的。看起来,上苍尽管似乎是个完美主义者,但对于山川河流自然外貌的幻化,也是无奈的,毕竟天意如此,没有任何神力可以阻挡。绝境里,卡斯特的切割功夫真是了得,将这里雕琢成让人叹为观止的景观,一切都是天然的,没有一点点的人工雕琢,天意让此地成了一片蛮荒。但是,人在荒野里的时候,就会很盼望看到人烟,这很合乎人的心理。



已经到了天龙桥的另一边,沿着下洞的阶梯,好象走到一半的地方,茫茫细雨中山下的豁然开朗处,人烟出现了,我突然看见了一座颇有唐风古韵的建筑,一个精致的四合院端端庄庄地款款而立。

此时的我们,更像是在一口井底,井下是藤竹花草,茂密丛生,泉流石上,青苔斑驳。一切都那么自然随意,幽静而深邃。多了那座有人烟的建筑,却反而增添了几分红尘的牵挂与孤独。

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雨,轻悄悄飘着,而且越来越大,只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上传来,“沙啦啦,沙啦啦…… ”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至,并且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

漫天的蒙蒙小雨,像一根根透明的银针,从天上掉下来,装点千山万壑,又似明亮的珍宝,纷纷而落,镶嵌着绿野。使这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像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阕又一阕优雅的、带着幻想色彩的小曲,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啊,



小院上空,遥遥飘荡着“天福官驿”的杏黄小旗,让我想起了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那坐处于一处绝壁深谷里的驿站,此处,果真就是电影中唯一的外景地吗?

天福官驿,此刻,被包围在卡斯特地形环绕中,独院孤烟,悄簇山中,细雨阴柔清新,天然中虽然增加了一笔人工雕琢,但显得特别和谐。尤其从高处俯视驿站,它有着一种神秘的古典美,雨中的天福官驿非常娇俏可爱,十分惹人喜爱。我想,就算是为一部电影而做的一场秀,它也是精湛的万绿丛中的人气杰作。

此时,雨已经是茫茫一片向人袭来,马路上,人们撑起了伞在慢慢行走着,五彩缤纷,各式各样,就像一朵朵美丽的大花在雨中飘来飘去,十分漂亮。我没有带伞,从背囊中掏出一个旅行帽遮住了头,将相机藏在西服里面,只露出镜头,想想也是,既想随时拍摄,又怕打湿了镜头,真是个可笑的念头,但必须在雨中行进,才能采撷到我的快乐。



我着急猎奇,脚步加快,已经置身在雨的外面了,此时看雨,竟是旁外人的眼光,雨使山林改变了颜色,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我想,此时此地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亲眼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了。

上帝很有诗意,既然赋予了武隆天生三桥这么多“世界之最”的神奇之处,自然也不会吝啬再锦上添花,给这鬼斧神工之地再旁生出一些枝节,一些故事,一段历史来,好使这难能可贵的天然杰作更加完美。然而,这坑底的“天福官驿”就是他讲的一个最动听的故事。

这是一个被四周岩石峥嵘,灌木苍翠遮掩的四合院,白墙已经斑驳,灰瓦上也长了草,自然的清幽蔓延上了古迹,是自然和人文最好的融合。在山山水水之间,有这样一处小小的院落,别无旁物,好像穿越到了古代。



院子由几幢相连的青瓦灰墙厢房组合,古色古香,在噼里啪啦的雨声中,四处弥漫着古老悠远的味道。院前的空阔草地上,高高悬挂起雨中的大红灯笼,赫然写着“天福官驿”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风一吹,仿佛一团火苗在半空中摇荡。

而驿站外的栅马桩,则显示了此处为官家豪强出入歇脚的尊贵身份。另外,还有一条宽约5米仿古时驿道修建的大道经过门前,可通行木制车和高头大马,在茫茫的雨中无言地向前蜿蜒,直至消逝在苍茫之中。

进到院内观看,所有建筑都为木质结构,风格古朴而典雅,事实上,是由两个四合院连成的矩形方阵,除了正门有朝门以外,每座厢房的小青瓦屋顶上,都有翅角飞檐,琉璃瓦当,以及精妙绝伦的雕梁、木墙。在院坝的角落里,还有一辆专供官员外出使用的木质马拉轿车。

驿站大约有20来间房舍,不仅有正房、庭院、厢房,还有会客厅、马厩等,总共占地面积约达到1000多平方米。若是按古时房屋功能分布推知,左厅应为专供官员办公及接待宾客用的正殿,而右厢则应为官舍及卫士住房。



天福官驿太小巧了,雕梁画栋有种江南园林的风味。镂刻花纹的窗棂外,是一片亮眼的绿。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在此取景拍摄,所以现在驿站内还保留着当时作为剧中道具的马车、盔甲、刀剑等等。

如今看到的这座建筑,是严格按照汉唐驿站风格重新仿建的,为了更好地复原历史原貌,当地政府耗资200多万,从山上运进了许多建筑材料。为尽量保持历史本来样子,连青砖、灰瓦也是专门到外省定做运来的,屋梁和门窗上的雕花也专门进行了“做旧”处理。

这样的交通条件,道路狭窄,车辆不通,机械进不来,砖瓦、木头、水泥等,要全靠人挑肩扛来完成,建筑区区小院,需要花费多少人力啊。

雨“滴滴答答”地落在官驿中,迷蒙蒙的一片,脆声里似乎又有些缠绵幽幽之意,天地间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落在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向墙角的出水口涌去。



此时,站在雨中的院子里回望天龙桥,它高挂在天上,一道道绿色的屏障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近看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悬崖峭壁,松柏挺拔,藤蔓丛生,清秀雄奇。一条小径横过洞门前,弯弯曲曲的径栏转折着滑向崖深处,山峰奇异,沟壑纵横,云雾缭绕,神秘莫测。真佩服张艺谋选择外景地的独特眼光。此建筑与自然可谓浑然一体。深谷幽静,适大隐而居。真可谓匠心独运,老谋深算哦!我抬头仰望,除了仰望,没有语言。

查了一下资料,天福官驿,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地处“钻天铺”和“白果铺”之间。历史上,这里曾是古代涪州和黔州两地作为官方信息传递的重要驿馆,可惜后来毁于兵燹之中。  

在古代,官驿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究竟是类似于近现代“邮局”这样的信息传递机构,还是类似于现在“宾馆”这样的接待机构呢?



资料显示: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了“驿传合一”的制度。“驿”代替了以往所有的“邮”、“亭”、“传”驿任务的包罗万象,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灾区慰抚和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

由此可见,在公元619年,天福官驿修建之时,我国早已实现了“驿”“传”的合一。也就是说,天福官驿作为一个地方官驿不仅承担着“邮局”的功能,还同时承担着“宾馆”的作用,甚至还承担了押送犯人和贡品运输等职能。

到了隋唐时期,驿已经遍布全国,像一面大网似地密布在全国交通大路上。根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水驿 260 个,陆驿 1297 个。驿站与驿站之间紧密相连,终于形成了一张点、线、面多管齐下的交通巨网。

翻阅唐朝古籍记载,在著名散文家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得知:“当时以首都长安为中心,全国有七条重要的放射状的驿道,通往全国各地。”这也证明了天福官驿位于“涪州”和“黔州”之间,是在自长安至荆州、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县)、忠州等四川云贵地区这条驿道上。


从如此条理分明的驿站和路线来看,唐朝的邮驿制度不仅保证了当时邮传效率,使上政令能及时到达全国各地,而且也使地方动态能及时放映到朝廷。例如,若是地方有叛乱发生,朝廷就能及时收到信息,并迅速派兵镇压,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如此庞大的邮驿网络,必定需要大量的邮驿人员,据说,那时全国专门从事驿务的员工共有 20000多人,其中驿夫 17000人,是一支十分庞大的邮政队伍。而且,根据不同的驿站等级,驿丁的配备数目也各不相同。这样一来,势必需要大量经费来维持驿站的正常运转。

唐朝统治者曾专门颁布法令,各地邮驿机构,均有不等驿产,以保证邮驿正常开支。这些驿产包括驿舍、驿田、驿马、驿船和有关邮驿工具、日常办公用品和馆舍食宿所需等等。

除这些以外,唐政府每年固定给各驿站一定经费补助,每年从各地收驿税约 150 万贯左右,平均下来,分到每个驿站经费约有1100 贯。沿途从事传送政府文书的官员待遇优厚,连基层邮驿的驿长,也能过上较为悠闲的生活。



张艺谋为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全国选择外景,最后落实利用天坑,青龙桥特殊地形,建造了这个特殊建筑,取名天福官驿。专供拍摄国王谋杀蒋太医一场戏使用。此建筑拍摄完,也成了天生三桥的历史价值见证。

电影中描述的是,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某个方国的国王,原来只是个禁卫军统领,谋杀主人自己当起国王,抛弃原配妻子,把梁国公主娶为王后,但对新王后并不有情,硬说王后有虚寒症,指使蒋太医在王后服药中加入草头乌毒药,以便使王后慢性中毒死去。

而这蒋太医,却是国王原配妻子的丈夫,国王知情后,假意让他升官,调离王都,去外地赴任。当蒋太医一家途中住宿天福驿站,国王派大内高手,秘密暗杀蒋太医一家。


秘密被王后识破,为了让儿子当上王位,有意借刀杀人,暗藏许多弓箭手在天福官驿的草丛中。这样天福驿站便成国王卫队,王后卫队,蒋太医卫队,三方争斗的焦点。

该场戏,在天龙桥下垂数十条高空绳索,挂着国王所派的黑衣卫队,手执弯刀,飞来飞去,砍杀蒋太医逃亡奔跑的骑士,草丛中王后密军,万箭齐发,射杀空中那些蝙蝠卫士,刀来箭往,杀声震天,地动山摇,一场精彩绝伦的武打,让人眼花乱,拍手叫绝。这种特色的武打戏,只有在有独特场地才能拍摄,故在此修建独有的特点建筑,艺术风格全国独有。

为了纪念这段经历,天福官驿内东侧正中,专门设一房屋,屏幕对院,整日播放这个影片,在雨中,不少情人驻足,撑着雨伞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片子,然后四处张望,似要找出影片当年打斗的战场。


天龙天坑


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天坑的: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也就是说,因为是桶状,只有置身坑外,才能看清楚它的全貌,人在谷底,基本上是体会不到什么叫做“天坑”的,即便是仰望,也是坐井观天,看看自己的上空的圆到底是什么形状。看天坑要由上往下看,那才是完整的天坑,尽管,我未曾这样做过,但我想,一定看到的是地仿佛猛地陷落下去,成为一个大窟窿,而底部会相当得平坦。

坑底很大,是一个完整的封闭世界,有一条小路弯折行走,不时,会看见有山泉从绝壁上渗出、滴落,有的水小些,有的水大些,在无意间形成瀑布。而有泉水聚集出的小溪,可能是因为下雨,河床是土质的原因,水有些泛黄。但从石壁上流入小溪的山泉是非常清澈的。



岩壁上巨大的石洞,如巨人张着的大嘴。在坑顶附近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孔,是天然溶洞联通的‘密道’,四通八达,瑰丽奇异。不亲身游历,仅凭字面、图片和视频是无法表述清楚的,它带给人一种奇妙的心理感受,仿佛进入了阿凡达的世界。

天龙天坑,坑大如漏斗,坑底平坦而深长蕨草,大若两个足球场,坑口似雪花凹凸,时有云雾缭绕。下面小溪潺潺蜿蜒流过,小虾小蟹小鱼撩起微波,动静相生,刚柔相融。尤其是雨中逛天龙天坑,更别有一番滋味,呼吸着绿色王国新鲜的氧气,感受着天然“氧吧”的另一种惬意,踱行在天然的境界里,你想,那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天坑之美,不仅美在绿色,而且是悬崖万丈、壁立千仞、飞泉流水。好一派雄奇、苍劲、神秘、静幽的原始自然风貌,以美的山、美的水、美的流瀑、美的峡谷、美的天生桥,那么随心所欲,轻轻舒展成一道绝佳的风景,跨过潋滟的绿色,掩入整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的水墨画卷中。

雨打湿了衣服,我并没有感觉到丝毫凉意,而是执意淋着雨前行,看的就是个风景,雨只是老天给予的陪衬,我是在雨下的最密的时候,经过的《变形金刚4》拍摄取景地。



没想到,此时还留有电影中机器恐龙在武隆天坑怒吼的的造型,只见它浑身机械组成,身上坑凹鳞角皆是兵器,足化尖锋,爪持利器,长耳卷曲,张开了獠牙大口,似在向敌人喷火怒吼,忿声在天坑里久久回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擎天柱化身了龙骑士,骑着机器恐龙小队的头领霸王龙“钢锁”挥剑亮相,只见擎天柱被击倒之后又爬起来,反派头目惊破天化身巨炮,重创了擎天柱……公路上,霸天虎先是撞碎了一辆汽车,镜头紧接着就转换到了外太空,霸天虎们正集结成攻击的阵型冲向地球……之后,还有变形金刚在芝加哥中翻转着毁灭建筑的场景,以及大黄蜂在香港上空与翼龙“飞镖”一同亮相的场面。整个片在这里只有5分钟,已经让人看得是血脉贲张了。

可这5分钟真值钱,本次武隆植入《变4》的费用在千万元人民币左右,仅《变4》剧组自掏腰包,让当地村民把场地种满花草;为令影片呈现非同一般的视觉效果,剧组动用巨型吊车将拍摄器材从山顶直接送往山下;从香港运达的航拍飞机连续穿越天龙桥和青龙桥两个桥洞,完成了高难度的拍摄等。取景的全过程,耗资就花费接近200万美金。



还有,为了配合《变4》拍摄,景区曾封闭长达5天,至少损失400万人民币左右的收益。这个价格,对于植入国内影片算是顶级费用了,但对植入好莱坞影片来说,只能算是正常。但后来经宣传,好事之徒蜂拥而至的追风日进斗金,天坑名气越来越大,看起来,这样的先期支出,是相当合适的,是武隆人慧眼所至,更是天坑自然优势的功劳。

雨中的机器恐龙甚是威武,使我们不敢靠近,生怕它一发怒把我们吞进腹中,拍摄了几张它与青山绿水的合影,便悻悻离开了。

茫茫雨中,沿着坑底幽静的小道向前游览。环顾四周,满目清新和苍翠,抬头仰望,雨丝连绵,漫天而降,四处是悬崖万丈,山泉从上飞泻而下,雨助水力,发出哗哗的响声。

远远地,我看到上苍挂在天上的一把青龙偃月刀。莫非是关公在此歇息吗,那把大刀刃光闪闪,背铁若漆,直直地矗立在天地间,哦,是青龙桥。


青龙桥


正如强哥故事里讲的那样,在影影绰绰望见青龙桥影子之前,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蔡帝塘,在故事里首先见过,所以,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水塘不大,但充满了神秘,水有些浑浊,不知道尤今仙子们还敢不敢到这里来洗澡呢。

蔡帝塘深嵌在森严峭壁之间,雨水急急地落在水塘中,像烧开了锅一样地冒着泡儿,鼓起又消失,消失又鼓起。塘外绝壁重重,塘内怪石嶙峋,塘水在山间流淌,再加上雨中的绿树红花,构成了蔡帝塘特有的风情。

无风的时候看那池塘,微澜不惊,尽管雨点拼命敲打着,但它依然似在长睡不醒。微风稍来,便一点点把这绸给裁开,将那看似睡梦恬静的池塘逗得发出笑声,天坑的倒影开始在在水中颤颤地动,将藏在里面的山峰搅得如痴如醉。



蔡帝塘就这样在雨中,颤微微地流进了乌黑的青龙桥里。可能是为了游人方便,在塘中深入桥下的地方,人工搭起了一排走廊,钢管长短不一,横七竖八的编织在一起,支撑着走廊;甚至深入水中做起支柱,房顶亦是那种玻璃钢瓦棚盖,没有丝毫旅游区建筑的味道。我想,这样粗糙的建筑,三位仙子是否肯一涉芳足呢?

青龙桥为羊水河峡谷上的第二座天生桥,又名中龙桥,也是天生三桥中最宏伟险峻的一座。雨后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日照成彩虹,就拱形地坑的相对高差而言,青龙桥与天龙、黑龙二桥相比石壁最高。也是世界喀斯特天生桥最高的,桥高为281米,桥宽124米。

远望,洞口两侧是悬崖绝壁,猿猴不攀,飞鸟徘徊。因藤蔓缠绕,灌木簇生而青翠,远远望去,恰似一条青龙腾空欲飞,但由于“桥洞”没有天龙桥宽阔高大,而显得气势稍逊。但青龙桥的苍翠却增添了新的神韵,几分清秀,几分瑰丽,是一派“山在虚无缥缈间,云深不知处”的风景。



青龙桥形状似宋代使用的朴刀,刀柄在下,刀刃在上的直立着。一条蔡帝塘分出的浅浅小溪,顺青龙桥下流过,似乎青龙就来自于这溪水之中。头顶的石壁上渗出的水弄皱了水面,也把路面打湿了,不小心就会有水珠钻进脖子里。溪水时而变得轻快,在石头上奔跑跳跃。走出不远,在一块巨石上,雕刻着一条巨龙,这就是青龙图,只见那条龙仍然是腾云驾雾,张牙舞爪,好不威武。

青龙桥坑底有条大道,宽约5米,仿如古时驿道,可通行木制车,骑马,被天龙桥万丈深渊所笼罩。四周岩石峥嵘,有一种阴深萧杀之气荡漾着,青龙桥在赋予人惊惧、逼仄、绝决、峥嵘之后,一片轻柔、飘逸、清净、安详降临了,静如处子般的天桥就出现在眼前。你会突然惊诧地惊喜:这是天堂遗落的一处神仙洞府吗?



面对它,不得不仰视,它是王者,可以傲视一切。从桥下仰视,拱孔高旷,壁立千仞,洞顶逐次崩塌断面呈弧形平行分布,展示着天生桥的形成、演化过程。此刻,望着它,感觉自己既是画中人,亦是旁观者。因雨形成的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扑朔迷离,令人猜不透,却更有诗情画意。

看着青龙桥上的疤痕,突然生出一个可怕的念头,我想,青龙桥美归美,但当初老天在造天桥时的冲击,撕裂,扭曲,那时这山肯定是疼痛的,扭曲,破碎,玩折,使它改变了形状,仿佛不是在造桥,而是要打开地狱之门。结果是,山撕裂了,完整的肌体,一下撕裂成了几块,创口吡牙裂嘴,狰狞恐怖。此岸与彼岸,明明是相通的,或者说本为一体,血肉相连,最后,形成了人为的断裂与阻隔。


其实,造这样的桥就是作秀,最终的结果是,桥是用来观赏,并没有人当作桥去通行,人丝毫没有受益,这样看来,桥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天认为,这世间如果太平整了会缺憾,有了一些沟壑和阻隔,才会更加美满。由于谷地起桥,当我在下面看天的时候,天就这么大,最终还是没有弄清,在这里,到底是天生了桥,还是桥生了天呢。


神鹰天坑


从桥中出来,如同穿越到一个新的世界,感到周围景色更加新鲜,感觉雨滴是那么凉爽,感觉山峰是那么遥远。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向天上回望的时候,天边在峭壁的岩边,勾勒下显现出一条跳跃的鲤鱼,此景被称为鲤鱼跳龙门。

猛然听到有人高声大叫:“雄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仔细仰视,300多米高的山巅之上,有一个尖尖的山峰。左右两边的山势缓缓隆起,这参差而又陡峭的群峰,竟然鬼使神差地组合成一只展翅欲飞的巨大“雄鹰”,傲立在琼空雨雾之上,气势如虹,威武雄壮,这便是神鹰天炕。

高大的半环状山壁三面对峙,苍劲有力。桥顶嵌一三角巨石,上端尖嘴突出,如鹰头。再配以山壁、桥洞,活脱脱恰似振翅欲飞的威武神鹰,力拔山兮气盖世,非常形象。大自然把神奇巧妙地施于峰巅之上,化自然为神奇,着神奇于自然,千变万化的绵绵峰巅,给游人带来了无穷的遐想。



可以隐约看出天坑的模样。不过由于场景太大,仅靠照片很难反映它整体模样,崩塌的断面呈弧形逐次平行分布,向人们诉说着形成的地质原因。肆意生长的灌丛和野草,把苍翠点缀在青灰色的绝壁上,使雄伟与险峻之中增添了几分秀丽,连绵的绝壁似青龙虎卧,波澜起伏,像一道矗立的屏障,把我们与现代世界分割开来。

不经意间,看见了抽象的天,它只像一个哲学标本,镶嵌在头上,时而方,时而圆,时而成线,时而像一只眼,时而又似一个口。但都很狭小,找不到海阔天空,苍鹰翱翔,苍穹无际的感觉。我感到,属于此地此时的天,竟是个奇怪的轮廓,人可不能肯于此地久住。

从青龙桥到神鹰天坑,我们缓缓行走在绝壁对峙的地心之道,不远处是一个小瀑布,一绺白练被山石扯成了千万缕,化作了满眼跳动的珍珠。天坑很深,移步换景,每一个角度看它都是一种精彩,坑内人影接踵。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不时的听见有人在大声呼喊,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十分得热闹。



草茂竹密,端直的树木间忽明忽暗,空气中弥漫着草叶的香甜,极富情趣。碧水潺潺,翠绿山峦,环境清幽。山之绿、竹之绿青翠欲滴,林中树影、水中石影影影成趣。感觉旅游就应该是这样,爬山、行走、拍照、呼吸新鲜空气。

天下着雨,头发湿漉漉的,甚至还滴着水珠。那些像白絮一样的薄雾飘浮在空中,不停地变幻着、浮动着,如同一方透明的纱巾,转眼之间像梦幻一般忽远忽近,迷离不定,令人神往,让人迷恋。

寂静的山野,美不胜收。路上,不时会与绿色背心的“轿夫”擦肩而过,当与他们视线相遇时,他们会很友好的问你:“要坐轿吗?”一脸真诚的表情,让人感动。

悬崖上还长着一块块的小树林,想必是鸟儿把树种衔上了石壁,在那儿生长成林,非人力所能及。岩石层叠错落,树林相互守望,相映成趣。



那条浅浅的溪流,沿着小道从青龙桥下流过,一直伴随着我们,回首望去,青龙桥的洞穴依旧像一把大刀映在水中。这一湾清溪给青龙桥添了几分灵秀,使它较之气魄雄伟的天龙桥少了几分刚强,多了几分柔美。

它逶逶迤迤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家乡,被雨滴打成一串串水泡,静静地流过嶙峋凹凸的山石,悄悄穿过簇生如发的翠丛。此时的我,心灵被净化,被祥和,被温馨,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中,超凡脱俗、宁静致远之情油然而生。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此地名字虽然叫的是“天坑”,有个“天”字,但看到的,却是地平面下的艺术。它们藏匿于地下,谦逊内敛而不失遒劲豪壮,让人从昧心去感悟,思想起来,确实感人。

行走在天坑的谷低,不禁迷醉于这自然美景之中。群山相叠,怪石兀立,藤绕古树,曲径通幽,玲珑幽静,风味不同,感觉宛如踏入了时空隧道,步入了另一个人间。

当我站在雄鹰天坑那幽深的谷底,举头仰望桥影时,天空间依旧飘着雨丝,似晶莹剔透的珍珠从高处飘落而下,我伸手去接,却是一场湿漉漉的欢喜。但青龙桥像一道彩虹,飞架在武隆洋水河的大峡谷上。


黑龙桥


出了青龙桥,转过一座木栏石桥,沿溪靠南侧行走,道路很是狭窄,之字弯后,看到了转向北山壁的一座灵巧的石拱桥。远远地望去,似是通向山腹,可没有看到山中有孔穴,待过了小桥才明白,路是在山崖下兀然转折了。岩石伸出,似是檐蓬遮挡了人的视线,一条特别狭窄的小径擦山而过,陪伴着溪水向前延伸。真是“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能是为了安全,又编织了许多铁管作为溪边的桥栏,头顶依旧是玻璃钢瓦,遮挡了岩石外的空隙,很是粗糙。岩顶很低,要时不时地低头穿行,就这样,走过了近200米的路径。出岩路后,豁然开阔,植被茂密而丰富,遍植野生的长春藤,野牡丹、菝葜、柳杉枝叶披拂,还有极好看的叶形和树形,长成了一片。路径无心看这些,孤自在滴答着雨的翠绿下蛇行着。

远远的,就看到了那道黝黑的山隙,长长的,像是个阴风凭穿的妖洞。黑龙桥是三桥中最不像石拱桥的“桥”,桥洞极窄,拱高为三桥之最,桥洞静幽暗黑,显得神秘、幽远、深邃,像一条黑龙蜿蜒于洞顶,正欲翻江倒海。桥下溶洞内,奇石飞瀑互不相让,只让经过的游人驻足流连。



黑龙桥肯定与黑有关,步入黑龙桥底,桥洞细细弯弯,有点曲折。黑而幽暗,岩壁枝蔓丛生,碧草旖旎。时而从不明处喷射一线泉水,有的像珍珠,有的像一幅雨帘飘逸而下,溅洒石壁回赠给一记清爽的亲吻。

看着幽黑陡峭的岩壁,好像一动就要倒塌的样子,可它却是在几千年风雨飘曳中丝毫没动摇过。靠近它,便给人惊心动魄毛骨悚然的感觉,传说解放前,有山民曾经藏于此躲过了匪患浩劫。也许,这就是黑龙桥独压群峰的神秘之处吧。

黑龙桥高223米,桥面宽达193米,桥面高223米,平均拱孔高116米,桥厚107米;拱孔跨度16-49米,是三个桥中宽度最大的。

地势一坡而下,坍塌岩石满沟嶙峋,岩石阻水,白浪翻石,流声朗朗。岩下栈道,滂水而行,惊呼不断,空灵回荡。暗绿色的溪水穿窍洞而过,桥洞阴森黑暗,侧壁及顶部有很多的窝穴、溶孔、流痕等,溶蚀形态十分普遍,它反映了古代的水流特征。



潺潺溪流,飞瀑流泉是“喀斯特”送给黑龙桥桥最特别、最丰厚的礼物。五光十色、姿态各异的飞瀑流泉从“桥身”、“桥洞”、悬崖峭壁之中破石而出,相竞飞泻直下。

有如丝如毫,如烟如岚,飘飘摇摇从桥洞中喷射而出的“雾泉”,从一个小孔中喷出,隐约中突然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一层烟雾,真像是从黑龙口中喷出的迷雾呢。

有从桥洞洋洋洒洒,淅淅沥沥飞溅入溪的“珍珠泉”,从洞顶喷涌而出,微风吹过,把它们变成了一粒粒小水珠,大珠小珠落玉盘,像是仙女洒下的珍珠。我伸手想接住它们,可惜那些“珍珠”,落在手里后马上就消失了。

有从绝壁飞泻而下,如绸带飘舞的“一线泉”,从桥洞中部流出,水流像是排着队从洞里走出来一样,笔直笔直的,从不分开,怪不得叫“一线泉”呢。

有从悬崖峭壁缓缓流出,轻轻越过三个高大的台阶而入溪的“三迭泉”,从桥壁奔流而下,被中间三块突起的石板分成三段,一波三折,错落有致,远远看去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 


当然,还有不少从地面汩汩而出,如琴如诉的“灵泉”……

在栏杆上俯身可以看到被岩石束缚的小瀑布,水一旦挣脱,就放肆地万马奔腾起来。在暗河伏流旁前进,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黑暗,洞外的光亮逐渐褪了色,只剩下黑暗与神秘。形形色色的飞瀑流泉,得日月之精华兮,吐天地之灵气兮,雄奇妖娆,成为一条优美的风景,使得奇险壮观、崔嵬雄浑的黑龙桥增添了清新秀丽、幽静深远,而得以隽永绵长,成为梦境一般、仙境一般的山水画廊。

查资料得知,由于乌江深切,地下水系早已被袭夺,羊水河在上游进入落水洞,改道往另一个方向排入乌江。而河道是在顶端的岩石中穿行,也就是说,天生三桥的顶端,事实上是羊水河早已废弃的河道,离谷底200米高处流下的水,却是地下水。而天生桥与天坑的形成原因,是最初贯穿三桥两坑地带的伏流羊水河,水量相当大,当地势抬升,河床下切,形成庞大的地下洞穴,终于在数处发生大面积坍塌,崩塌物被水流搬运一空,形成了天坑,其残留部分则成为三座天生桥。用减法去思考这一切,桥不是造出来的,而是地下河其他部分塌陷后剩下来的。世界很奇妙,背后的原理却至为简单。



我怀疑,谓之羊水河,是有深意的,人类习惯称的“羊水”,是指怀孕时子宫羊膜腔内的液体。在整个怀孕过程中,它是维持胎儿生命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而这羊水河,难道不像是孕育这块天之灵秀的“羊水”吗?山没有了水,岂会再有生命呢?可能,神明包含了这大地万物的某种目的,只是天机不可泄漏,留下一个谜,让人去猜,它究竟是要诠释,还是暗示。不难理解,天生之物既然是有生命的,就应当浸润在羊水里。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山峰与岩石早已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它们崇高、挺拔、刚强,英雄般激起我们的敬仰之情,但我们不善于欣赏负地形。一个幽深的溶洞,带给我们的往往是危险、阴湿、黑暗等不舒服的联想。比如竖井和天坑,一个巨大的空洞,让我们想到的却是沉沦、塌陷、空缺、虚无,以负面的心理感受为主。而裂开的地缝式峡谷,除了地狱,还能通往哪里呢?

天生桥是美的,但它并非横跨地表径流,而是地下河——黄泉,你必须艰苦地下降200多米仰望,才能感受出它的美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盲点。负地形之美,就是古人难以充分感受的,它们被当成一种奇怪的事物,轻轻放过。


出山


穿过后,回望壁立千仞、气势恢弘的黑龙桥,赫然发现在山崖背后,竟是一只睁着恐怖眼睛的大猩猩头像,心里感到冷风骤起,似有隐身的幽灵擦肩而过。桥体庞大的黑龙桥,形似一座错落狰狞的石头城堡,曲折阴沉的囫囵石廊,如同一条长长的隧道穿过坑底。桥洞下亦洞亦穴、似厅似堂,深灰色的穹顶高深莫测,如此魔幻的地貌造型,已超过了我的想象,似乎此处是山神妖仙聚会之所在。

常听人说,每个仙洞口都会有一个守护神。我突然想到,天龙桥的白象,青龙桥的雄鹰,以及这里的大猩猩,不就是天生三桥每个洞的保护神吗?它们祈祷着三桥的安全圣洁,保护着每一个来参观的人,我觉得这些保护神是应该得到人膜拜的。



当我走出天坑时,扭头回望天生三桥,早已掩映在一片林森木秀、峰青岭翠、绿草成茵之中。外面世界的植被茂密而丰富,野生植物丰富了绿色之美。沿途如画的风景美得如火如荼,眼睛里全是绿色,即使闭着眼睛,仍然逃脱不了绿意的侵袭。美的山、美的水、美的流瀑、美的峡谷、美的天生桥,是那么随心所欲轻轻舒展便成了一道绝佳的风景。

跟随着羊水河一直向下,这是向往海洋的高度,也是仙女山石破天惊的暗语。羊水河用一寸一寸的坦然,丈量着人心与自然的默契。似乎是一段地心之旅,我倾听了地球的心跳,山却借给我一双慧眼,让我见到了人间的奇迹。在这里,山亦真亦幻。水亦绮亦丽。



不知什么时候雨竟然停了,但游人们似乎忘记了身上的雨衣,依旧披挂整齐地向前行进。没有了雨声,山中变得非常幽静,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远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继续往下滴着,滴落在路畔的小溪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叮—咚—叮——咚……

空气格外得清新,树叶变得愈加碧绿,雾从藏匿的山谷悄然而起,开始像是薄纱,又像是炊烟,云雾缭绕,袅袅娜娜,缭绕山腰,凝而不散,高峰、巨石、青松若隐若现。远远望去,青山像被白雾托起,朦胧迷离,就像海面上飘渺的仙山,大自然的巧手真奇妙,怎么能创造出这般奇妙的人间仙境呢?但估计是谷深的缘故,雾纱离我们还很远很远。



山峦叠翠,远峰近崖,尽展风姿。对面那座山高崖耸立,山顶平截带齿状,山体绿意盎然,竟是一堵如此美丽的“峰墙”。雨后的山里空气特别清新,吸一口特别畅快。在雨水的洗礼下,整个山景犹如添墨增釉一般,呈现出崭新、艳丽的色彩。那飘渺梦幻般雨后的山景,令我不禁感叹,真是美到了极致。

走入林间,晶莹剔透的水珠隐藏在树叶上、草丛里,恰如幼童们淘气地做着游戏,又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晶项链,山路上青青的石板干净明亮,如有灵犀般向前方移动着。

继续前行,转过弯,前面山上泻下一条瀑布,旁边写着“龙泉洞”三个大红字。瀑布不高,从崖壁倾泻而下,哗哗声不绝于耳,飞泄时如银河倒挂。水落石上,水珠飞花四溅。走在这深邃的山谷里,仰视笔直的峭壁,眼望怪石青山,耳听潺潺溪流声,是不是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滋味呢?



瀑布增多,小溪也逐渐扩大,走着走着,就汇集成了一个碧蓝静谧的深潭。这一汪长方型的碧潭,很长长,在潭的边上,修建着精致的木栏杆,盘绕着山弯,轻轻地向前延伸。

这个清澈透亮的深潭,犹如镶嵌在群山中的一面明镜。微风吹来,潭面波纹阵阵,水很清,能看见湖底的沙石。山依偎着水,水映照着山,不少人在潭边玩耍嬉戏,拍照赏景,忘记了一路的疲惫,忘记了风雨的淋漓,争先俯身掬水湿面,温润如玉,跋涉的尘埃早已烟消云散,疲惫的身心在此经拂,这大概也是一种“净化”吧……

不远处有个木亭伫立在路旁,似乎像是战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四梁八柱,紫瓦出檐,简练精致。台阶正门上方的中央,红底白字,书写着“龙影亭”三个大字。我估计,龙影似乎是指山脉落在潭里的影子,有青龙值门,长生三桥焉能不安定呢?



旁边有个木牌子,上有“夫妻石”的介绍,有个美丽的姑娘迟疑地在问:“在哪呢?”一个中年男子指着远处的山顶说:“你看——”

顺他指的地方望去,只见远处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两个人形石依偎在一起,女的长发似乎飘动着,那拥抱着的石头似是目视前方,在柔情的看着我们,好感动的一幅恩爱画面啊!虽然我不知它曾有着怎样的传说,但仅看这天然雕像的形态,心便不可抑制的激动了起来。

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苍黑似铁,庄严肃穆。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峰尖上的一对男女,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岩石拔地千尺,危峰兀立,怪石磷峋,天然雕像顶天立地,气势非凡缠绕着银光。 


前面影影绰绰出现了房屋的影子,游人纷纷向前走去,一对抬滑竿的绿衣人走过来,我问他们:“前面是什么所在啊?”答曰:“游客服务中心撒。”

终于到了中转站了,但从这里到地缝还有大约三公里,有人选择了步行,看着他们在如龙般木梯攀爬的身影,心中实为羡慕,但我实在是走不动了,只好花15元买了张电瓶车票,悻悻地跟在他们身后出发了。


用文字、照片和七律描绘景色,与诸友共享。


从进大门到下电梯

子规啼唤惹川禽,幽静山开护野林。

小径轻滑多露道,长风劫持少茵陈。

独梯犯险逃阴界,双壑鬐虹颤朏晨。

冷眼奈河桥似在,奇石荒峪煞惊魂。


天龙天桥

龙骧云起雾开门,仙洞仆缘恭丽人。

隍堑倏忽缩地壳,璞石舛错乱红尘。

青苔穿壁通疑府,白象值更守阙林。

一去栏杆八九里,阶梯藏在杏花群。


天福官驿

风高久翥壑屯云,瓦溅珍珠雨启门。

小院由唐开驿户,长廊终日待游人。

灯笼仍挂说年岁,车马歇停懒木轮。

应赞艺谋心恁细,如何寻到旧时魂。


天龙天坑

山川撕裂尽鳞伤,缩壑千倾竟做汪。

绝壁周围天剧痛,荆棘遍地梦沧桑。

野花偷绽石洞外,溪水悄流峪中央。

时见云从桥上过,俯身盘绕采芬芳。


青龙桥

塘由蔡帝忆当年,一隙刀光拭水前。

小径清纯如处子,天桥老道若萧寒。

摘星登晚岩伸手,偃月攀枝壁挂眠。

沟壑连绵凭望去,青龙腾翥守层峦。


神鹰天坑

苍岩绝壁半环山,白练一流出隘关。

鲤跃龙门听浪哮,鹰翔宇宙看云翻。

琴溪穿洞留银影,碧树弯枝探玉轩。

躲过空明由小径,回声层到惹啼鹃。


黑龙桥

踱来窄路苦一行,乌洞幽深未窥明。

岚雾如烟失瞬涧,珠花似玉溅疏屏。

泉出溪面尤琴诉,瀑起岩中若卷蓬。

还叹黑猩忒管事,由拦春水问何从。


出山

盘曲小径几折弯,新雨逐消溪浪欢。

叠翠灵岩吞隐雾,毂波清水照婵娟。

泉旁莺树滴鲜露,峰顶情丝动霁天。

待看拨青云破处,一行足印始出山。

标签: #梦幻之星无限金手指k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