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泰

老俞闲话丨葡萄牙纪行(三)

admin
老俞闲话丨葡萄牙纪行(三)-第1张-游戏信息-泓泰

前言:

目前朋友们对“哥特王朝3攻略如何剥皮”大约比较关心,朋友们都需要了解一些“哥特王朝3攻略如何剥皮”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哥特王朝3攻略如何剥皮””的相关资讯,希望朋友们能喜欢,小伙伴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今天的行程是从科英布拉去杜罗河谷(Douro River),参观在那里的酒庄,观赏河谷自然风光。


自从进入葡萄牙之后,因为时差原因,也因为自我调整,我的作息时间变成了晚上10点左右睡觉,早上5点起来,处理工作,写作记录,一直到8点左右。有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睡醒后没有任何打扰自由支配,觉得头脑清醒,效率高了不少。以后争取保持这样的习惯,早睡早醒。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是早上5点半,在杜罗河边的一家宾馆里,外面天还黑着,但鸟鸣声已经在唤醒沉睡的黎明。


我和女儿都不太喜欢按部就班做事情,在旅游的时候,也不喜欢被牵着鼻子走。旅游最好的方式是自驾游,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停在什么地方就停在什么地方。这一次来葡萄牙,因为时间紧,也因为一路还要处理工作,没有安排自驾,幸好一开始就和司机说好了,我们想去哪里,他都愿意配合。里斯本热情的司机Paulo,没有跟我们来,换了一个司机叫曼努埃尔(Manual),和Paulo相比,人更加文质彬彬、相对寡言少语,但态度很好,不急不躁,给人非常稳重的印象。有一次在山路上开车,前面有一辆小货车,开得很慢,他就跟着,也不着急,我说为什么不超车,他说,山路上,要确保我们安全,所以不超车。有他这么稳重的司机,在车里,除了看风景,我完全可以一路放心工作。



因为时间充裕,早餐后,我们决定先不去杜罗河谷,先去路过的两个小城看一看。第一个小城叫伊利亚武 (IIhavo)。这个小城,因为一家瓷器公司而闻名,这个瓷器公司叫Vista Alegre,创立于1824年,今年刚好是二百年的历史。上千年来,欧洲人一直用中国的瓷器,但一直不知道瓷器是如何做出来的,经过几个世纪的尝试之后,大概在十七世纪,德国的梅森,成为最先成功制造出精美瓷器的工厂。随后其他国家互相模仿,瓷器在欧洲遍地开花。今天欧洲生产的瓷器,反而比中国瓷器价钱高出不少。究其原因,一是欧洲的瓷器通常是家族企业,传承不断,精益求精。市场经济,必须做出最好的产品,才能确保销售。


西方人更讲究科学精神,不断琢磨科学方法,而不仅仅靠大师傅个人感觉,这样使得烧制方法得以更好的传承和保存。二是西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企业不会动不动就被破坏掉,尽管经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企业制度和所有制方式并没有受到太多破坏,所有百年企业比比皆是,而且家族企业,代代相传,能够形成品牌。我们去看的Vista Alegre, 二百年历史,今天依然是葡萄牙最著名的瓷器品牌;后面我们去看的酒庄,三百多年的历史,今天生产的红酒依然畅销全世界。


提到瓷器,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景德镇。但景德镇不是一个品牌。作为瓷器的发源地,我们好像说不出来,景德镇哪一家的瓷器是世界著名品牌。今天,也很少听说有西方人到景德镇去大批购买瓷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小镇因为不是旅游城市,很安静,大部分人应该都出去工作了,只有几个老人在路上踽踽而行。小镇很漂亮,可能因为是葡萄牙瓷都,所以很多房子都贴上了彩色的瓷砖。葡萄牙人对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一种天性上的追求,这从房子的颜色,都能够感觉出来。


Vista Alegre建了瓷器博物馆,里面展览了公司自己收藏了两百年的产品,两口被废弃的大窑,也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展出。作为中国人,到国外来参观瓷器,感觉有点奇怪,但博物馆里的展品,确实精美绝伦,既体现了葡萄牙瓷器一路发展的历史,也体现了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也参观了他们的工作室,美术工人正在瓷器上画各种图案。那些成品上精美的构图,那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就是他们一笔一划画出来的。



在博物馆边上,有一个教堂Capela Vista Alegre,教堂并不大,但却十分珍贵。教堂在1816年就被瓷器工厂的老板买了下来,作为公司的一个附属设施存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走进教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贴满的青花瓷砖的图案。青花瓷的烧制技术,一定是来自于中国,但在葡萄牙被广泛应用,可能原因是澳门作为中间媒介,在传播青花瓷和瓷器制作中,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教堂里的青花瓷,在十七世纪就贴上去了,所以不是瓷器公司烧制的。极有可能是,瓷器公司老板开始制作瓷器,灵感反而来自这些青花瓷。除了青花瓷,教堂里还有一个主教墓棺,也值得一看,上面的雕刻有古希腊遗风,非常生动。除此之外,墙上的壁画,也都是珍品。小教堂三百多年历史,一直保存不错,这要感谢瓷器公司持续的保护和维修。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钱,上帝也保护不了自己。


离开博物馆,我们一路向西,往大西洋走去。这里没有山峦,一望无际都是海边的平地,是农业和渔业结合地带,人口相对密集,村庄连着村庄,河道纵横,所有的河道又通向大海。走到海边,沿大西洋一线,都是高高的沙丘,一看就是被大西洋的风浪堆积起来的,沙丘外面是浩瀚的大西洋,在沙丘和海水之间,是广阔平缓的沙滩,有不少人支着遮阳伞,在沙滩上休闲,也有一些人在海里冲浪。阳光明媚,洒遍天地,天地之间是人的惬意。



在沙丘的另一边,和一条河流相平行的狭长地带,出现了一个长条型的小镇,这个小镇的名字叫新海岸。导游告诉我,这个地方原来是荒地,就是沙丘和沙滩,但度假兴起后,有人在这里开始盖房子,于是房子连着房子,就变成了一个小镇。因为原来这里并没有小镇,新出现的,所以叫新海岸(Costa Nova)。镇上的房子都是私产,有些房子冬天就空着,到了夏天,全家再来度假。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南戴河,当初也是一片无穷无尽的沙滩荒地,但这几十年度假经济兴起,南戴河沿着沙滩,也到处都是房子了。我们开车从小镇经过,大部分房子建得小巧玲珑,错落有致连成一排一排,外表被装饰得五颜六色,特别符合度假气质,充满某种欢乐气氛。不少游人来这里参观,小镇中心广场,居然有点熙熙攘攘的味道。葡萄牙人并不是很富有,但这种安居乐业,自由放松的景象,真的让人很羡慕。



离开新海岸,我们前往阿威罗(Aveiro)。大家要记住这个名称不难,因为C罗的全名中有Aveiro这个字。C罗的全名是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多斯·桑托斯·阿威罗(Cristiano Ronaldo dos Santos Aveiro),简称C罗。有人告诉我,讨好葡萄牙人并不难,只要说C罗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就够,如果再补充一下,还可以说杜罗河的葡萄酒,是全世界最好喝的葡萄酒。



整个葡萄牙,划分成18个行政区,相当于中国的省,阿威罗是其中一个。所以阿威罗既是一个城市,也是这个区域的首府。这个城市成长在潟湖边上,祖祖辈辈靠打渔和晒盐为生。河道一直通到城市里,但这些河道,不是自然河道,是人工运河。当初挖运河,是为了让渔船能够进来,免得在大海上被风浪袭击。城里的房子,就在运河两岸建立起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运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当地老百姓,模仿威尼斯,在运河里放上两头翘的游船,让游客坐船游览,号称是葡萄牙的威尼斯。尽管和威尼斯相比,实在有点显得牵强附会,但依然有不少游客,坐船游览,为城市带来了生机。


因为是区域首府,城市建设得不错,在老城区外面,新城区也在迅速发展。我们在老城区转了转,找了一家餐馆吃午餐。餐馆名叫Adega Tipica Telheiro, 专门以烧烤为主,我们点了一盘烤鳗鱼,以为是像日本鳗鱼一样的烧烤,结果端上来,发现是几十条小鳗鱼,像蚯蚓一样扭曲在餐盘中,吓了我们一跳,也没敢怎么吃,吃了点薯条,就离开了。



对了,阿威罗的老火车站,值得一看。那外墙上贴的青花瓷图案,在阳光下,实在太好看了。



杜罗河(Rio Douro )发源于西班牙东北部伊贝里卡山脉,一路向西,穿山越岭,流到了葡萄牙,在波尔图注入大西洋。河流全长770公里,在葡萄牙境内大概200公里,所有能够通航的河道,大概都在葡萄牙境内。所以可以说,是西班牙的水,养育了葡萄牙北部的生命。这有点像中国的澜沧江,流出国门,哺育了东南亚的文明。


杜罗河对于葡萄牙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葡萄牙的立国,就来自于这一地区。当初摩尔人把西哥特人,一直赶到了这里的山区。西哥特人在这里积聚力量,开始反抗。喝着杜罗河的水,吃着河水浇灌出来的粮食,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终于把摩尔人赶出了家园。因为整个国家的起源就在这里,所以,立国的时候,就用河边的城市波尔图(Porto)来命名,国家叫了Portugal。


今天的杜罗河,除了旅游资源之外,最值得骄傲的就是两岸的葡萄酒。杜罗河河水清澈,水面平稳,在当初道路不畅的时候,航船成为最好的交通工具,使得山谷里面的物产,能够源源不断运向海边的波尔图,这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加强了贸易的交流。因此,最初的航海事业,葡萄牙是从波尔图开始的。从这里海上到法国和英国,要比从陆上方便很多。


葡萄牙北部,尤其沿着杜罗河,都是山地地带,但这里的山地,不是那种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悬崖峭壁,而是缓坡型山地,非常适合植被生长,是那种山缓水清,土壤丰茂的坡地。这一地区雨水不是那么多,相对干旱,阳光充足,特别适合葡萄、果树和橄榄树的生长。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开始普遍种上了葡萄,兼种橄榄树和其他果树,形成了轰轰烈烈的酿酒事业。河谷里最老的酒庄,至少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了。



我们去参观的酒庄,处在山谷深处,在一个叫佩苏达雷瓜(Peso Da Regua)的小镇边上。酒庄叫法拉度酒庄(Quinta Do Vallado), 成立于1716年,也是家族传承,中间几经转手,现在很大一部分股份还在家族手里。从酒庄规模看,打理人很有商业头脑,不仅自己种植了很多葡萄园,而且当收获季节来临,还收购周边老百姓种植的葡萄,放在一起统一加工,使用了现代化的设备,加上传统的工艺,保证了酒的质量。酒的价格从十几欧元到上百欧元不等,最贵的是提炼出来的干邑酒,要上千欧元一瓶。我们参观了酒庄的葡萄园,有十几年的老葡萄树,也有几年的新葡萄树,在山坡上蓬勃生长。在葡萄架子下,无数的金黄色雏菊花,迎风开放,漫山遍野。在路边上,他们种植了大量的迷迭香(rosemary),迷迭香发出的香气,会把侵犯葡萄的昆虫赶走。在更远的山坡上,不太适合种葡萄的地方,一排排的橄榄树,正在开放着细小的奶白色花朵。橄榄树的花朵有点像枣花,比枣花更加淡雅一点。到了秋天,摘采葡萄的同时,橄榄也到了收获的季节。丰收的季节,当红酒酿造完毕,人们开始庆祝,橄榄油配上面包和奶酪,再来一盘腌制过的橄榄,配上陈年的佳酿,是人们最欢愉的时光。人们欢声笑语,感觉上帝对于人间的恩赐,也感谢大自然无私的馈赠,更加感谢杜罗河谷,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其实这里的环境并不总是山清水秀,到了冬天,寒风肆虐,万物凋零,但只要熬过冬天,美好就会来临。



在地下酒窖里,他们还保存着十八世纪的橡木桶,一个橡木桶里,能够装5000升红酒。更加现代化的恒温酒窖里,放的是按照年份排列的橡木桶。葡萄酒在桶里,暗无天日,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那青涩的酒,开始慢慢变得成熟、圆润、醇厚,等到重见天日的时光,已经质变为美好醇香的佳酿,有的甚至成为无价之宝。人的生命也如斯,在幽暗的岁月里,通过沉淀和发酵,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醇厚,等到可以挥洒生命的时候,让自己更有价值。


在河谷的任何酒庄,只要你付一点费用,就可以品尝四到五种酒类。我们品尝了几种白葡萄酒、红酒,还有葡萄牙特有的波特酒(Port Wine)。波特酒是一种甜酒,在葡萄酒中加入一种类似白兰地的酒混合而成,酒精度比红酒高,非常甜腻,作为餐后酒饮用一点,会非常舒适。



一个地区,以某个产品为骄傲,通过传播互相叠加,最后就形成了区域品牌效应。中国的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景德镇陶瓷,都是这样的存在。美国的纳帕谷葡萄酒和葡萄牙的杜罗河谷葡萄酒,也是这样的存在。人们到了这里,一定会到杜罗河谷看看,到酒庄品一下葡萄酒。这就不仅仅是卖酒了,而是发展成了以酒为核心的旅游业。沿河谷的几百家酒庄,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游客,旅游收入,构成了酒庄收入很大的一部分。而且,整个杜罗河谷,山峦起伏、屋舍俨然、河水环绕、梯田纵横,蓝天白云、植被青翠,几乎就是桃花源的现实版。来一下,人的心情会被清洗一遍。所以,游客来,不仅为了葡萄园和酒庄,也是为了这一片独特的自然美景。今天的杜罗河,已经不再用作物资运输,但江上的游船,悠悠地行驶在青山绿水间,在沿岸的各个小镇停靠,游客在小镇的石子路上散步,在百年的小酒馆,品尝当地的美酒,在船上度过一两周的美好时光,也是一种神仙般的生活。


顺便说一下,我们把Portugal翻译成葡萄牙,不是因为葡萄牙产葡萄酒,而是当时在澳门,用闽南话的发音,Portuguesa听起来很像葡萄,所以翻译成了葡萄牙,习惯使然,一直用到今天。


另外,还有一个小常识,塞在酒瓶上的软木,大部分来自葡萄牙。葡萄牙有全球最大的软木森林,我们导游还专门带我们去看了一下软木树。软木实际上是栓皮栎,也叫软木橡树(phellem/cork),不仅在西方有,中国春秋时代就有软木的记载。软木实际上是树皮,需要长二十年,才进行第一次剥皮,然后再用十年以上长出来新的树皮,继续剥。剥完皮的树,浑身呈现红色,似乎流血一样,但坚强不屈,坚决不死,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棵好树。



我们晚上住的宾馆,就在杜罗河边上,叫Octant Hotels Douro。从参观的酒庄到宾馆,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汽车行程,我要求司机尽量沿着杜罗河谷前行。我们一路向西,迎着西斜的太阳,迎面扑来的都是青山绿水。这是我难得看到的美好道路,难怪葡萄牙人把这条路叫做浪漫之路。我们的右手边一直是若隐若现的杜罗河,左手边是绵延不绝的葡萄园。河两边的山坡上,绿树葱茏间,点缀着一栋栋红瓦白墙的建筑,像一朵朵花开放在山坡上。这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拥有一片葡萄园,世世代代依靠葡萄为生。每过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小镇,要不在半山腰上,要不濒水而居。小镇古老而宁静,大部分房子都打理得很干净,屋前屋后种植鲜花和观赏植物。也有一两栋房子墙体斑驳,窗户破旧,一看就是被主人抛弃了。主人到哪里去了,我当然不知道。我只知道,房子就像人一样,需要温暖关爱,需要有家在里面,否则,房子也会自暴自弃。


宾馆坐落的位置真是太好了,濒临杜罗河边,眼前是宽阔的河面,碧波荡漾,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上是点点人家,远处河道拐弯处,是一个小镇,就在水边,和宾馆遥遥相对。我们坐在平台上,看太阳在河那边、山那边,一点点下降,当太阳被山全部遮住,晚霞开始飞上天空,把河流、山峦、村庄染成一片红色。水面上有一只水鸟在飞,完整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象。霞光一点点变暗,天空在血红的底色上,出现了深邃的蓝色,一钩月亮西斜在天空,这是四月初二的月亮,居然已经如此明亮。我坐在微风里,静静看晚霞消失,月亮西沉,等待人间灯火的来临,一如有情人,等待爱情的回归。



阳光照在杜罗河上,整条河水都变得清澈明媚起来,那是一种山河宁静的美好,河面上静悄悄的,没有一艘航船经过。两岸的山峦,绿树森森,青翠连绵,半山腰的房舍,在蓝天下亲近又幽远。这是美丽的早晨,我在平台上看风景,自己也变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昨天晚上入住的时候,服务员和我们说,可以在河上划皮艇(kayaking),这是我和女儿都喜欢的运动,昨天太晚了没法去玩,说好了今天早上早餐后玩一会。在杜罗河上划皮艇,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兴奋,也值得纪念的事情。


早餐后,我们找到服务员,服务员给了我们两件救生衣,指了一下河边,告诉我们皮艇就在水边斜坡上,让我们自己去玩就行。服务员既不给我们讲任何注意事项,也不给我们示范如何下水,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葡萄牙人是经历过几百年大海风浪的人,可能觉得在河里玩,就是小菜一碟,安全上的事情,根本就不值得考虑。



我和女儿面面相觑了一下,觉得反正游泳水平不错,于是在没有任何人关照的情况下,开始自己折腾皮划艇。这么一条大河在眼前,近看波涛还不小,我们俩人把皮艇拖到水中,一前一后坐进去,好像就差点要翻了。


我们把皮艇划到了水中央,内心充满了挑战的快乐,一路奋力向前,目标是对面的一个小码头。河面大概有五百米宽,到了中流,河水往下游流动,码头要斜切过去,往上游走,只有不停地划动才行。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很多水溅进了船里,结果弄得我整个屁股都坐在水中,好不容易才靠上了小码头。我们上了小码头,把皮艇系在木桩上,沿着山坡爬上去,在半山腰看河流在脚下蜿蜒曲折流动,两岸森林青翠。随后,我们返回皮艇,划回对岸的宾馆。因为是顺流斜切过去,轻松了很多,上岸后,又把皮艇拖回到岸上,累出一身汗。因为运动了一番,心情十分舒畅。回到房间,赶紧把裤子拧干,然后又用吹风机吹了一会,重新穿上,坐车出发。



布拉加,也翻译成布拉格,特别容易和捷克的首都布拉格(Prague)混淆,如果你输入布拉格寻找相关信息,大部分出来的都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信息。


布拉加是一个古城,当初西哥特人对抗摩尔人的统治,这里是根据地,就像我们抗日战争的时候,延安是根据地一样。西哥特人和摩尔人持续几百年的对抗,不仅仅是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对抗,更加是宗教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你死我活。你来到布拉加,看到最多的就是天主教堂,一个连着一个。在葡萄牙,有一个说法:“在里斯本享乐,在波尔图工作,在布拉加祈祷。”


一个民族的稳定和发展,思想统一确实很重要。在古代,最重要的思想统一,就是宗教思想的统一。宗教思想的统一,跨越了民族之间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在统一的思想下,可以和平生活和居住在一起。思想不统一的人,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会大打出手。即使是同一种宗教,不同教派之间,也常常会打得死去活来,比如伊斯兰教中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基督教的天主教和新教之间,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无数人因此命丧黄泉。



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是最宽容的,好像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争斗,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间,是修炼方式的不同,但互相都能兼容,承认对方的合理性。基督教从狭隘走向宽容,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除了旧教和新教之间长时间的战争外,宗教裁判所也把很多人用火烤成了焦炭。伊斯兰教一手举着可兰经,一手举着长剑,以旋风般的速度征服了大半个世界,然后以相对宽容的态度对待其他宗教,只要多交税,信徒就可以保留原来的信仰。但伊斯兰教在历史上迎来两大挑战,一是内部教派分裂,二是和基督教世界的斗争,这一斗争一直持续了上千年。后来,基督教世界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了现代,完成了政教分离。世俗世界有了自己的一套规则,宗教信仰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人们可以自由自在享受宗教自由,信不信都不再有人干涉。这个时候,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之间,却一再发生尖锐的矛盾,有些国家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似乎离现代世界越来越远,催生了更多的极端行为和恐怖活动,使得中东这一地区,到今天还是像火药桶一样,不得安宁。


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国家政权一直都是超越于宗教存在的。统治者不讲究信仰,只讲究什么思想有利于自己的长久统治。普通老百姓也不讲究信仰,只讲究到底什么神灵能够确保自己平安幸运,升官发财。统治者推进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整套东西,能够帮助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老百姓学习儒家文化,只是因为科举考试,是个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当然也有人真信了儒家学说,一心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心对自己提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要求。但更多的人学习儒家学说,只是因为这是晋升的方便之门。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浸染,最后反而是通过普通老百姓实现的。那些政府官员,为了让老百姓听话,天天和老百姓讲自己都不信的鬼话,老百姓互相之间,用儒家的礼仪来交往,礼尚往来,民间社会和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有了自己的一套秩序。这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秩序,直到几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群发生了大迁徙,才由更加现代的法律制度来取代。尽管也有人把儒家学说称为儒教,但本质上儒家学说更多的是政治学和伦理学,离开宗教很远。在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老百姓几乎见到什么就拜什么,一切以实用为核心,到今天还在多神的时代。因为没有宗教上的极端性,所以在中国历史中,很少有因为宗教而起的战争。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就是一个笑话,背后的本质,和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朱元璋是枭雄,而洪秀全是个目光短浅的落第秀才。


拉扯得太远,回到主题。从八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一直到1492年伊斯兰的最后一个王国格林纳达退回北非,伊斯兰教在半岛的统治,长达700多年。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对于伊斯兰统治的反抗,也进行了七百多年。葡萄牙地区的反抗是最先开始的,而且在反抗的过程中,又和其他基督教世界的势力进行对抗,终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王国。


11世纪末,葡萄牙还属于卡斯蒂利亚王国的一部分,当时的卡斯蒂利亚国王在收复这片土地后,就作为女儿的嫁妆,送给了自己的女婿勃艮第的亨利,称为葡萄牙伯爵。亨利的儿子叫阿方索·恩里克斯,是个有雄心的人,宣告葡萄牙独立,并同时和南部穆斯林以及卡斯蒂利亚王国作战,终于在1139年取得独立,阿方索自封为葡萄牙国王。自此,葡萄牙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当然,当时的卡斯蒂利亚并不承认它的独立。直到1143年,在罗马教廷的调停下,卡斯蒂利亚才正式承认了葡萄牙的独立地位。在解决了和卡斯蒂利亚的问题后,阿方索全力与南部的穆斯林作战,1147年,顺利攻占了里斯本。到了1249年,阿方索的后代在经过了百年战斗后,终于打到了南部的阿尔加维,占领了今天葡萄牙的全部疆域。而所有这一切的开始,都是在布拉加周围。


布拉加作为一个堡垒,据说在公元前296年就由迦太基人建立了,后来罗马人占领了这个地方,改名为布拉卡拉奥古斯塔,是分封给当时的罗马将军布拉卡拉的一块领地。罗马帝国后,这里是哥特王国的一部分。716年,布拉加被摩尔人占领,直到11世纪,又被夺了回来。


到布拉加来,主要就是看教堂。在老城区,有很多教堂,最值得看的是布拉加大教堂(Se de Braga)。布拉加教区历史开始于公元3世纪,但阿拉伯人征服以后,教区被撤销。到了1071年,布拉加又回到了基督徒手中,开始兴建这个教堂。后来,布拉加教区升格为总教区,负责了大半个葡萄牙以及今天西班牙的利西亚地区的教务,于是教堂大幅度扩建,经历了二百年。今天的教堂,有大教堂和十个左右的小教堂组成。大教堂雄伟壮丽,小教堂私密幽深。


我们到达大教堂时,正有人在里面举办婚礼,很庄严肃穆的感觉,小提琴在奏响着婚礼进行曲。西方人很奇特,教堂是和上帝接触的地方,在教堂里常常放着很多棺材,活人和死人同在一起,婚礼和葬礼在同一个地方进行,生死界限,在上帝面前变得十分模糊。而且,我还发现一个现象,西方人在墓地周围,常常修建很多房子,住在里面的人根本不忌讳和墓地为邻,房价也并没有因此受很大影响。生死相依,对于西方人来说好像很平常。把死亡看得很平淡,可能活着的时候,就更加坦然一点。



我们在内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一些小教堂,基本都是主教的棺材放在里面。棺材都是石棺,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和人物,在这里一放就是几百年的时光。地下也埋着一些其他人,说是有钱人出钱了,就能够埋在教堂里,而普通老百姓只能进露天的墓园。其中的一个小教堂,居然放了一个主教的木乃伊,上面用玻璃盖着,进去能够看得清清楚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展览,导游也没有说清楚,看着有点恐怖,赶紧就从里面出来了。



就教堂而言,城里的大教堂是历史的厚重,但真正值得去看的,是城市边上,山上的两座教堂,一座是山上仁慈耶稣朝圣所(Bom Jesus do Monte)。它位于山坡上,俯瞰布拉加城。这座教堂有600多年的历史,如果你从远处看,教堂雄踞在半山腰,在满山绿树中特别突出,确实很有气势。但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教堂的雄伟,而是从山脚到教堂,修建了非常美观的、带有喷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阶梯,让信徒步步高升,接近上帝,给人不断登上圣山的感觉,据说有信徒会用膝盖一路跪上去。这条路也叫苦路,是所有游客的打卡中心。我们是坐着钢索轨道车上山的,为了走这条苦路,又徒步走到山脚,再从苦路上一路攀爬,在大太阳下,大汗淋漓地走到了教堂面前。碰巧的是,这个教堂也在举行婚礼,教堂顶端的大钟,长时间奏出了雄浑的音乐,和周围的山峦共鸣,长久回响在空中,让人产生一种不悲不喜的颤栗。从教堂前的广场放眼远望,布拉加城尽收眼底,是一种上帝俯瞰人间的视角。



另一教堂,也在不远处的山顶,叫萨梅罗朝圣所(Santuário de Nossa Senhora do Sameiro)。这个教堂不算旧,是十九世纪才建造的,风格比较清新自然,带有新古典主义色彩。我们去的时候不开门,没有看到里面的景象,但朝圣所雄踞山顶,对于山脚的布拉加,也是居高临下,一览无余。另外,上山的几百个台阶,尽管没有仁慈耶稣朝圣所的美观,也很有气势。据说,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和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大量的朝圣者会蜂拥而至。我们到达的时候,巨大的广场上没有几个游人,有点冷冷清清的感觉。


从布拉加离开,我们的司机主动提出来,想带我们到他父亲出生的村庄看一看,他自己小时候也经常回到那个村庄。村庄离开布拉加不远,叫佩德拉尔瓦(Pedralva),说是村庄,有点像个小镇,不过房子比较分散,家家户户都占有一块比较大的土地,人家与人家之间,有可以开车的道路相连,不少都是结实的石子路。葡萄牙人对于用石头铺路有执念,大城市、小城市、乡镇都是用石头铺路,结实,好看,就是汽车开上去,有点颠簸。



司机带我们去他父亲曾经住过的房子,也是他爷爷的祖产。后来爷爷去世,分给了他爸爸的姐姐,也就是他的姑姑。结果姑姑和丈夫离婚,房子就到了那个丈夫手里。我们去敲门,鸡飞狗叫,但就是没有人来开门,没人在家。院子很大,绕围墙转一圈好几百米。葡萄牙的房子和土地,基本都是私产,代代相传,相关部门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很好。一家不成,我们又开车去找另外一家,他父亲的堂兄家,结果也是敲门不应,没人在家。几条老狗在阳光下的街上,慢悠悠走来走去,也不理睬我们。我们只能开车离开,到村里的教堂去看了看。教堂前面是个小学,十几个孩子在小操场玩耍,我照了两张照片,结果老师走过来询问情况,要求我删除照片,我说明情况,并把照片删除,免得引起不快。教堂后面就是村上的墓地,墓碑林立,估计已经埋了上千人。司机的爷爷奶奶也埋在里面,我们在墓园转了转,大部分墓地都打理得很干净,阳光下很明媚,呈现出一种安宁,而不是阴森恐怖。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吉马朗伊什(Guimaraes),这个小城不大,在十二世纪葡萄牙立国的时候,曾经是葡萄牙的第一个首都。我们入住了Pousada Mosteiro de Guimaraes酒店。这个酒店在山坡上,能够俯瞰小城,原来是一个修道院,边上还有个大教堂,据说最初的建筑在古罗马期间就有,后来12世纪重建,成为葡萄牙开国国王夫人的修道之所。到了16世纪,几经转折成为一个修道院。1951年,一场大火几乎把修道院全部毁灭。后来葡萄牙官方获得了这个地方,开始修复重建,交给宾馆运营,就成了今天的酒店。住在修道院宾馆里面,看着雄伟的教堂,漫步在古老的花园,住在可能修士住过的房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前世今生,谁是谁非,千古岁月,大道无言。



未完待续


标签: #哥特王朝3攻略如何剥皮